作为中南重镇的湖南省衡阳市,是我国唯一一个被誉为“抗战纪念城”的城市。因为,在这里,曾经爆发过一场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也最长的城市攻防战,那就是“衡阳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是一场以1万7千兵力对抗11万日军的战役,兵力悬殊之大令人慨叹不已。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国民党将领方先觉还是率领第十军的战士们坚持了整整47天,又先后打死、打伤了日军近8万人,给狂傲的日军以最沉重的打击。而他们也因此付出了“牺牲守军1万6千余众,千年古城被夷为平地”的惨重代价。尽管最后衡阳保卫战依旧还是以“将降城亡”为告终,但方先觉等一众高级将领的投降更多是为了保全余下的一千多名伤兵,这场战役还是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气节和精神。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如此激烈的衡阳保卫战中,却也留存有一块“净土”。当中日双方的士兵出现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对对方开枪。
衡阳遇敌衡阳位于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会点,在当时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中国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在经济上,也以“税收居全国第二”的排名,坐稳了“战时中国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衡阳,之于中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下衡阳,也是日军势在必得的目标。1944年,中国迎来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当时,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遭失败,海上交通更是备受威胁。为了保持本土和南洋的联系,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日本掉头将火力对准了“软柿子”——中国,企图以海陆空51万兵力,实现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目标。这样一来,中国就迎来了日军自侵华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集了100万兵力进行抗击,然而,因为高层战略指导失误,中层战役指挥失当,河南郑州、许昌、洛阳相继失守,几次大会战后,湖南省会长沙也不幸陷落,衡阳成了日军的下一个进犯城市。
在接连的胜利中,日军对“拿下衡阳”抱有极强的信心。在开始行动前,他们就放下了“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豪言壮语,但现实是,驻守在衡阳城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军粉碎了他们的计划,也为我方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有利战机。当时,率领第十军的将领正是方先觉,在战斗开始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此次战役的艰难,提前疏散了衡阳城内的30万居民,并与重庆国民政府高层取得了电报联系,得到了“固守10天,等待援军”的指令。
然而,衡山勇率领的日军第11军来势汹汹,共计11万的兵力还是对仅由1万7千多名士兵组成的国民党第十军形成了绝对的压制。为了等来援军,为了保卫衡阳,抗敌后援会、市政府和工会纷纷行动,组织工人在衡阳周围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这些都在战争正式爆发后,对抗击日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当日军比想象的来得更快,并立即兵分三路对衡阳城实现包抄的时候,方先觉和第十军的战士们就已经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衡阳城”的决定和准备。
保卫衡阳有了“3天拿下衡阳城”的计划后,衡山勇对加快结束战役存在很大的执念。而想要达成这个目的,除了尽快解决1万7千名衡阳守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阻止中方援军的到来。因此,在实现对衡阳西南面、东南面的包抄之后,衡山勇很快示意手下日军切断第四战区国民党军由韶关北援衡阳的通道,并强渡湘江,从南面围攻衡阳,彻底实现了对衡阳的四面包围。
这样一来,驻守在衡阳城内的守军——国民党第十军就被团团包围了起来,失去了运输物资和援军的可能。凭借衡阳城内坚固的工事和一开始的优势炮火,在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的时候,第十军展开了有力的反击。等到第一阶段作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已经击毙了敌军一名中将和2000多名中将以下官兵。然而,吃了一轮教训之后,在强大的胜负欲下,日军的行事作风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他们不仅开始向衡阳城内倾泻大量的炸弹和燃烧弹,还开始往衡阳城内投掷各式各样的毒气弹。但即便是如此不利的态势下,衡阳守军还是在衡阳人民的支持下强行振作,振奋杀敌,以至于双方激烈厮杀一天后,日军哪怕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也还是无法靠近守军的核心阵地。
此时,时间已来到了7月20日,距离衡阳保卫战爆发的第一天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日军此前承诺的“3天”。对此,日本朝野大感震撼,日本天皇也大发雷霆,严肃要求衡山勇带领其余兵力立刻增援,加快对衡阳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用了10天的时间调兵遣将,终于在7月30日发起了第三次总攻。
这一次,日军出动了飞机大炮,向核心阵地和市区展开了轰炸、扫射,甚至,他们还往城内释放了毒气,并趁机楔入了步兵。而此时的衡阳守军尽管有国民党援军空投粮草和弹药,却也不足以满足全部的需求。在激战40多个昼夜,因无法得到休整,食物匮乏,痢疾流行,药物缺失,军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形势随机变得更加糟糕起来。
互不开枪的“真空地带”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衡阳守军在衡阳人民的支持下,于粮食上并未陷入绝境。然而,当战争一天天持续下去,家中渐渐无粮的百姓们送来的粮食也就越来越少,到了最后,甚至连米饭都没有了。这样一来,饥饿和恐惧也渐渐影响了城内的气氛。衡阳守军的战斗力更是日渐降低。
事情迎来转机,是一位士兵在城里发现了一个水塘的时候。当时水里还游动着不少鱼,这些鱼成了衡阳守军新的粮食来源。只是,当时战事一直在持续,双方都在打战,能停留下来捞鱼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没等到衡阳守军都把鱼捞起来,这块水塘就被附近的日军也发现了。对于基层的士兵而言,活下来才是更大的执念。而日军士兵每天能分到的粮食也不足以填报肚子,所以,当他们发现这块鱼塘、这些鱼的时候,他们唯一能记起的不再是打仗,而是吃饭。也因此,当他们看到衡阳守军在捞鱼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开枪,反而抓住时机跟着下了水,就着捞来的鱼饱食了一餐。
等到双方都喝了水,吃了鱼后,他们才都重新回到了战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厮杀。因此,在这块水塘附近,就出现了中日士兵互不开枪的奇怪的一幕。然而,在这样“温情”以外,更多的还是战场的残酷。
衡阳守军在兵力差距悬殊,外无援军,内无弹、粮补充的情况下,虽死撑了整整47天,也打死、打伤了日军近8万人,最终还是无法转败为胜,只迎来了将降城陷的结局。只是,衡阳虽然最终陷落,衡阳守军还是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给日军、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小结:为保卫衡阳,衡阳守军在一切不利条件下仍然坚守了整整47天,远远超过了双方一开始估计的时间。因此,等到战争后期,中日双方都在粮食、武器供应上出现了危机。这才有了中日士兵围着一块水塘捕鱼、互不开枪的场景。然而,立场的对立,让这样的“温情”很快消散。最终,战争还是分出了胜负,但衡阳守军已经做到了极致。